內容來自sina新聞
社科院研究員政府不該救市 房產泡沫一定會破
內地錢緊,香港也限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幾次指出,自去年中期開始,隨著內地信貸收緊,中國香港銀行業對內地企業的貸款規模飆升,由香港銀行向內地借款人發放的貸款數額攀升32%,達到4650億美元(約合2.8萬億元人民幣)
香港為什麼迅速變成瞭更具吸引力的貸款來源地。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易憲容認為,兩大原因促使內地企業赴港貸款:其一,房地產企業很難在內地銀行獲得貸款。其二,人民幣在升值,在香港可以享受低廉的貸款利率,成本價相對較低。據悉,在香港,企業能以比內地低兩個百分點的利率借到錢
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6月17日發佈報告稱,截至去年底,中國企業借款14.2萬億美元,超過瞭13.1萬億美元的美國企業,比標普此前預期提前一年成為全球第一,預計未來五年中國企業債市場將占全球1/3。但該機構沒有透露的是,內地企業赴港貸款潮來臨,已經對香港經濟產生瞭影響。
內地赴港貸款暴增
標普報告稱,目前中國企業1/3的債務通過影子銀行融資,這意味著10%的全球企業債面臨中國影子銀行收縮的風險。標普預計,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在4萬億至5萬億美元,考慮到今後5年中國經濟名義年增長10%,這一規模將有增無減。此外,報告稱,標普使用的企業金融風險趨勢衡量指標顯示,中國企業的現金流和杠桿使用狀況從2009年起開始惡化,在全球企業中表現最差。報告認為,中國在全球企業債市所占的比重不斷擴大,中國企業的金融風險增加正在產生全球性的企業風險。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企業的任何大轉變都可能迅速波及其他國傢。標普進一步指出,中國的房地產和鋼鐵業尤其令人擔憂,稱土地和房產存量增加導致房地產價格上漲乏力,因此鋼鐵需求下滑。標普預計,鋼鐵行業會出現更多的違約,今年鐵礦石價格持續下跌已經體現瞭這種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多次指出,自去年中期開始,隨著內地信貸收緊,中國香港銀行業對內地企業的貸款規模飆升,由香港銀行向內地借款人發放的貸款數額攀升32%,達到4650億美元(約合2.8萬億元人民幣)。今年1月香港銀行業的貸款規模較比2013年同比增長44.5%。另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外資銀行在大陸債權去年已達1萬億美元,而十年前這個數字還近乎為0,據悉,香港是這些貸款最大的來源地,其發放貸款相當於香港GDP的165%。雖然與中國境內的貸款相比,香港對內地的貸款規模仍然較小,但貸款規模的快速增長已經開始令香港監管部門和IMF感到十分擔憂。不過,但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預測,這一增速在未來3個月裡會有所放緩。
目前,香港貸款的主要去向是那些擁有重要資源和背景的大公司,這也是監管部門並未太過緊張的一個原因。據悉,有50%發放給內地的貸款流向瞭大型國有企業,這些資金往往用於企業的海外擴張。幾乎30%的貸款流向瞭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機構,貸款方往往和這些跨國企業來自同一個國傢。例如,澳大利亞各銀行的香港分行,一直在格外積極地向本國跨國企業的在華子公司發放貸款。其餘20%貸款流入瞭大型民營企業手中,這些貸款通常都得到瞭內地銀行的還款擔保,或者有不動產作為抵押。
香港為什麼迅速變成瞭更具吸引力的貸款來源地。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易憲容需要錢對《國際金融報》說認為,兩大原因促使內地企業赴港貸款:其一,房地產企業很難在內地銀行獲得貸款。其二,人民幣在升值,在香港可以享受低廉的貸款利率,成本價相對較低。據悉,在香港,企業能以比內地低兩個百分點的利率借到錢。
香港敲響監管警鐘
中國香港的銀行傢、股票經紀人和金融交易商發現,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受到內地資金的困擾。迅速增長的貸款讓IMF連番對中國香港發出警告稱,香港與內地融合更加緊密,如果內地經濟轉型出現不利情況,可能通過貿易、金融渠道對香港造成負面影響,尤其要密切關註香港銀行對內地貸款的上升,並且呼籲建立一套金融機構處置機制及監管。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也發佈報告警告稱,亞太區的銀行與中國內地相關的風險自2009年以來不斷增加,若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亞太地區中,中國香港銀行業將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報告稱,截至2013年底,亞太地區的銀行對中國內地相關的貸款累計達1.2萬億美元,其中香港占7980億美元,這相當於香港銀行體系約34%,因此一旦內地經濟增長放緩,香港銀行業將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惠譽指出,澳門銀行業與內地相關的貸款約占其銀行體系的20%,排名在香港之後,其後則為新加坡(12%)及中國臺灣(7%),對於一些較大的經濟體,集中度則很低,例如澳大利亞隻占1.2%,日本僅占0.6%。受經濟結構調整、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政府有意放緩經濟增長步伐以及全球經濟放緩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下滑。而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中國銀行業第一季度末不良貸款率也繼續攀升,達到近三年來最高水平。
路透社報道稱,約13傢內地房地產商在香港掀起瞭貸款狂潮,再加上美聯儲退出QE威脅全球流動性,香港的監管機構終於坐不住瞭。為瞭遏制由香港流向內地的商業貸款激增,香港金融監管部門近期出臺瞭嚴格的金融規則,這些規則的實施,比國際標準《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要求的期限早瞭4年。香港監管機構表示,出臺政策限制激增的商業貸款,其目的是讓銀行在融資時不要過於依賴短期資金,短期資金在市場動蕩時很容易蒸發。但大型國際銀行一直在抗拒,它們擔心規則會提高貸款成本,削減它們的利潤。
在一些專傢看來,中國內地的境外借款行為是中國內地銀行業陷入困境的早期警示。那些銀行正在把越來越多的貸款,發放給絕不可能全額償還債務的公司和項目。另一些經濟學傢以及香港的監管者和銀行業者則認為,內地企業之所以從香港借錢,並不是因為它們在內地已經籌不到錢瞭。他們指出,由於許多內地企業加大瞭海外並購的力度,大部分貸款都是用美元,而非人民幣支付的。由於內地央行持續購買美元,以防止人民幣在外匯市場升值,因此內地銀行可供貸款的美元供應量有限。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濟周期低迷的時候,違約風險就會相對增加,香港會對跨境的企業背後的信用、業務的真實性及違約後抵押的貸款如何歸屬進行評估。全球經濟還未從金融危機中真正解脫出來,中國目前的經濟也比較低迷,再加上跨境業務的信息不對稱,借貸涉及的違約風險會更高,所以香港對跨境業務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進行監管。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對中國內地貸款激增招致嚴厲監管,首先要分清楚的是,香港限制的是人民幣還是美元貸款。因為借貸人民幣和外幣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人民幣就是人民幣匯率的問題,外幣就是在商言商,和金融監管機構沒有關系。"
香港的金融體系和內地的不太一樣,監管機構和銀行之間是平等關系,銀行進行怎麼的操作,監管機構管無法幹涉,因為銀行風險是自負的。霍德明強調,"如今為什麼要再對銀行資金進行評估?為什麼會出臺新的監管規則,這其中肯定事出有因。香港監管機構是出於中國內地經濟下行風險加大而控制向內地企業貸款。如果大陸有風險,難道銀行會不知道?為什麼由監管機構來出臺規則?除非香港的銀行發生瞭違規事件,才會引起監管機構的風險意識。從香港監管機構早於其他地區頒佈嚴厲監管措施可以看出,中國宏觀經濟存在風險。"
除標普外,惠譽評級公司也警告稱,香港的本地及外國銀行對中國內地的風險敞口變大,貸款總額達到7980億美元。惠譽表示,"對於香港的銀行來說,中國經濟'硬著陸'是一種概率低,但影響大的下行風險。"也有經濟學傢認為,香港銀行業對內地相關貸款高度分散,且約有6成有抵押擔保,風險可控。由於其他國傢如歐洲等貸款業務基本沒有增長空間,香港銀行業過去幾年中內地貸款增長速度較快,但仍屬於較為合理和正常的增長速度。
嚴厲監管遭非議
目前,香港金管局正針對在香港經營的本地及國際銀行,逐步實施新規則。監管機構已經通知69傢貸款迅速增加的銀行,它們需要增加長期的資金來源,比如零售儲蓄。如果降低銀行對短期資金的依賴程度,銀行在國際市場上借款遇到困難時,削減貸款規模及信貸額度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監管部門還告誡銀行,要對借款人仔細核查,特別是在貸款金額每年至少增長20%的情況下。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由於年初香港銀行業總貸款同比增長逾40%,香港金管局決定將原先6個月的審查時間間隔縮短至瞭3個月。今年6月份開始,香港金管局將每月審查一次。
西方及日本的銀行向香港金管局表達瞭不滿。由全球最大的一些銀行組成的聯盟亞太貸款市場協會也開始就該問題發表意見,尤其是資金規則的問題。該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銀行"擔心這會限制香港貸款業務的增長"。貸款規模的擴張是由國際銀行引領的,這些銀行極少甚至完全沒有香港居民的儲蓄,隻有幾傢例外。這些被稱為批發銀行的機構表示,新規定對那些在香港擁有大量儲蓄的銀行有利,比如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花旗集團。這些批發銀行借入資金的期限往往為一天或一周,借款利率目前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堪稱極低。
香港實行的規則意在配合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制定的新國際監管規則。《巴塞爾協議III》提出的國際規則,呼籲實施穩定的資本要求,促使銀行在承擔貸款等長期負債時,較少依賴短期資金。但這些規則仍在制定中,直到2018年才會生效。香港現在的動作較快,監管部門將會根據3月31的資金情況,對銀行進行評估。
近期有消息稱,美聯儲或停止推行巴塞爾協議III監管框架,這讓那些已經為滿足巴塞爾III規定付出沉重代價的銀行傢們不知所措。巴塞爾協議是針對銀行資本、杠桿率與風險控制等監管要求的國際公約。早在上世紀70年代,這套協議就得到瞭推出。但是直到雷曼兄弟宣告破產之後,全球金融監管機構才開始正視這一問題。在雷曼破產兩周年之際,巴塞爾III應運而生,全球監管層也開始積極推進該協議在全球主要銀行的推行。然而,在沒有危機的日子裡,監管行為給銀行帶來的往往隻有痛苦。許多國際知名銀行甚至通過變賣資產的方法達成巴塞爾協議的資本金要求。而由於配息,杠桿率等限制,銀行股的股價受挫,盈利能力也在同時受到限制,所以香港率先實施,讓銀行業怨言增多。
雖然在香港有大量存款基礎的銀行仍在持續放貸,但批發銀行還是削減瞭對數千傢本地企業的信貸支持,甚至終止瞭貸款。這種局面引發瞭一波破產潮,包括一些有訂單的出口企業,因為它們突然之間沒有足夠的資金采購和運輸貨物瞭。
被問及監管最終能防范風險嗎?孫立堅表示,監管和風險不能夠完全匹配。歐債五國的商業銀行,尤其是德國、法國的商業銀行把錢借給瞭信譽最好的政府,但是政府卻不還,出現瞭嚴重的不良資產。現在大陸企業去香港借貸,尤其是那些中國政府背景的子公司借款較多,所以香港監管機構要想弄清風險敞口,就必須首先評估清楚這些借貸公司的性質,它們到底是民營企業資產還是國傢資產,這一點對如何監管很重要。
最怕樓市泡沫
在被問及香港嚴控對內地企業的貸款,是過分擔憂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和經濟增長減速的問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易憲容對《國際金融報》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將面臨房產泡沫、人民幣匯率上下波動和經濟下行等壓力,香港嚴控對大陸公司的貸款,很顯然就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十分擔憂。香港的金融體系非常完善,現在提前監管就是在防范這種金融風險。
易憲容認為,中央政府不該救市,否則將吹大房地產泡沫。他認為政府救市過晚,甚至悲觀地認為"房地產泡沫一定會破裂,不管怎麼救或如何改革,最終隻有死路一條"。知錯就改,他認為中央政府今年是否會走出以往舊的政策思路還存在相當的不確性。因為很多人認為,如果中央政府不救房地產市場,不僅影響到正在下行的GDP增長,更為沖擊著國內金融體系及地方政府財政,而這些都是中央政府不願看到的。
易憲容認為,現在中國經濟已經到瞭癌癥晚期,地產泡沫比美國次貸危機還嚴重。惟一的辦法就是把房產泡沫擠出來,嚴格控制房產信貸和投資,如果現在不做,危機肯定會愈演愈烈,香港的監管機構就是看到瞭泡沫的苗頭,擔心中國的經濟風險。他預測,短期內GDP增長下行的態勢會改變,但會把房地產泡沫繼續吹大,對中長期而言,中國經濟問題會更加惡化,直到房地產泡沫突然破滅、金融危機及經濟危機爆發。
除內地樓市泡沫會對香港金融業造成威脅,其實香港當地房價過高也對其經濟構成瞭重大風險。IMF早在今年4月底就下調瞭香港今明兩年的經濟預測,幅度為0.6%,並指出香港房價從2008年以來上升約90%,租售比高於歷史平均水平20%-40%,未來回調風險大。IMF警示,美國退出QE和內地經濟減速這有可能令香港資產價格下跌,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素質惡化,從而對銀行信貸資產造成不利影響。該行還指出,如果美國聯邦儲備局退市步伐比預期快,甚至可能刺激香港房價出現"無序下跌"的情況。各方普遍預計,香港房價會下降15%至20%。IMF執行副總裁朱民建議,為瞭抑制房市泡沫,各經濟體必須馬上運用這些工具來控制高房價,比如根據房價和收入對抵押貸款設限;對發放高風險貸款的銀行提高資本金要求;以及抑制海外買傢對投資型房產需求的印花稅措施。
信貸彰化和美信貸 惜貸能否長久
香港銀行業對中國內地銀行系統的風險敞口不斷擴大,使其業務容易受到中國經濟減速的影響。霍德明認為,如果監管導致銀行業的業務受限制,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必然會受到影響。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銀行也沒有明確的表態,如果業務受到限制,香港的銀行也不會乖乖聽監管局的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導致香港的銀行的放貸增速下降,而發放給內地的貸款餘額表現有可能弱化。這些貸款的風險到底有多大很難評估,因為這些貸款大多數為短期貸款,與內地相關的借款人會提供抵押品,他們的信用狀況也取決於國際業務的發展。抵押品處置的可執行能力和公司治理仍然是與內地相關風險中最突出的部分。
孫立堅表示,當初歐洲金融機構就是更加信任政府,歐債危機也警醒香港金融機構提高警惕,一定要評估企業的貸款能力,國傢把資產抵押就是無效資產,如果是企業資產,按照全球的商業模式應該沒收資產,但是是國傢財產,沒有辦法沒收資產。但如果經過評估,企業的賬目清晰,香港的銀行會放貸。
香港一位銀行界人士指出,雖然監管機構在嚴控不良貸款,但中資企業向香港銀行尋求跨境貸款的需求一直不減,為瞭迎合這種需求,很多中資銀行香港子公司借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東風,近日再度發起人民幣攬存大戰來應付內地企業赴港貸款的需求。他們進一步調高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吸納離岸人民幣資金。目前香港有近20傢銀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超過3%,與內地存款利率水平已不相上下。其中,工銀亞洲重新推出人民幣定期存款優惠,對於存入20萬元或以上資金的客戶,給予6個月年化3.1%的優惠利率;交銀香港6月16日也再度上調人民幣定期存款利息,客戶隻要心存入5萬元,6個月定期存款利息回升至3.31%,但該年利率隻限指定的理財客戶。
人民幣跨境貸款業務開始才一年,但發展發展勢頭很強勁。前海管理局投資推廣處處長戎衛華日前在香港總商會午餐會上表示,截至今年首季末,前海的跨境貸款規模已超過270億元,並會爭取至年底達到500億元,主要的貸款實體企業為香港在前海從事物流、貿易業務的企業。除瞭吸納存款發展跨境貸業務外,近日中資銀行動作連連,為即將推出的"滬港通"及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做準備。6月17日,農業銀行宣佈,將與倫敦證券交易所展開跨境人民幣戰略合作。農行董事長蔣超良與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董事長高博深在英國倫敦簽署瞭跨境人民幣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旨在加強跨境人民幣產品創新與合作,增進雙方業務與人員交流,促進倫敦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更好地服務人民幣和企業走向歐洲。另外,建設銀行也表示,將會在6月19日於英國簽署人民幣清算協議。由此可見,接著人民幣跨境貸款業務開展的機會,內地企業除瞭可以赴港貸款,還可以尋找其他貸款地。
嚴控信貸會不會影響金融中心信譽?孫立堅表示,加強監管這是一把雙刃劍。監管和管制是兩個概念,金融機構需要根據風險作出合理的判斷。銀行開展業務就要承擔風險,金融行業永遠要把收益和風險做很好的權衡,所以在追求收益的時候,控制的是風險,而香港提前出臺《巴塞爾協議III》的監管很正常,不存在對國際金融中心的信譽造成影響。任何國際金融中中心都是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開展業務的。為瞭抗衡可能產生的風險,監管強化是一個非常正常的反應,關鍵是在於銀行願不願意放貸款。現在中國經濟下滑,中國企業的主體違約風險較高,預計香港的金融機構還要等待中國經濟的復蘇,企業業績改善後重新考慮放貸。(來源:國際金融報)
新聞來源http://wh.house.sina.com.cn/news/2014-06-23/11444236606.shtml
- 屏東支票貼現信貸年息青年創業貨款條件
- 什麼是房貸信貸任何問題免費諮詢什麼是房貸信貸利率多少免費諮詢試算
- 車子信貸增貸貸款全省皆可處理信貸借款是什麼利率多少免費諮詢試算
- 房貸台南官田房貸車貸信貸高雄甲仙車貸信貸
留言列表